君不見,某種人在某種特定的關(guān)系中采用的溝通模式是其溝通對象相當反感的;但同樣的人,換到其它的關(guān)系中,其采用的溝通模式又是其溝通對象很是喜歡的。
這里把前者的溝通模式稱為“溝通中的惡性循環(huán)”,把后者的溝通模式稱為“溝通中的良性循環(huán)”。
所謂循環(huán),就是像陀螺一樣轉(zhuǎn)圈圈。只要是運動的物體,就是有慣性的,溝通模式也一樣。
如果你在與人溝通中用到的一直是良性循環(huán),那么恭喜你,無論工作生活中與人交往,你及你的溝通對象都會很舒適愜意,你做起事來也是事半功倍,工作順利得很,生活快樂得不得了。
如果不幸,你與人溝通中存在惡性循環(huán),那我遺憾的告訴你,無論哪一次,只要溝通中沾染上惡性循環(huán),那你就有得難受了。順字,與你無關(guān);快樂,不見蹤影;緊張焦躁在你四周散步,還不時向你做鬼臉。
各位讀到這里,筆者要提醒一下,無論良性還是惡性循環(huán)的溝通,涉及到的人數(shù)最少時,僅為一人。對,就你一人。當然,大部分時候,你會覺得“溝通”這種字眼,怎么著也得倆人,或倆人以上吧。
極端主觀的講,溝通這種高級活動,其實一個人就可以是全部了,沒配角。事實上絕大部分的時間,人是在不斷的與自己溝通:自責、自喜、自負、自悲、自傷、自憐、自省......在我們對別人說什么做什么采用什么溝通模式的時候,我們在內(nèi)在用不到萬分之一秒的時間已經(jīng)做了自我的溝通,然后用這個自我溝通的結(jié)果去進行與他人的溝通。
你可能覺得,誰誰的溝通模式就是惡性循環(huán)的,每次和我談事,都是那么不讓人輕松;你可能還覺得,某某的溝通模式就是良性循環(huán)的,我特喜歡他和我談事聊天一起玩...... 如果你真的這么想的,那你有沒有發(fā)現(xiàn),你是配角思維,你忽視了你的主觀意識,你以為你只是純凈水,甜水來了你變甜,苦水來了你變苦。你沒有想過你能主導(dǎo)溝通?你沒想過不管對方是良性惡性,統(tǒng)統(tǒng)給他弄成快快樂樂順順利利的?
筆者例示以下幾點供參考,爭取人人在溝通中都是良性循環(huán):
幽默
心理學(xué)上講的其中一個成熟的防御機制:幽默。與幽默類似,筆者要講的是不按常理出牌。其實如果真有持惡性溝通的人與你過招,你會做出什么反應(yīng),他可能已經(jīng)想好了。
路上滿臉橫肉莫名其妙向你豎中指的人,他預(yù)估你的反應(yīng)肯定不會好。
----你向?qū)Ψ截Q大拇指。這就是不按常理出牌,這比你上去踢對方一腳還來得震撼。
體恤
設(shè)身處地為人著想,給以同情,照顧或者幫助。有詞典解釋這個詞用于尊長對低下者,其實不然。子女也可以體恤父輩,員工可以體恤老板,屬下可以體恤上級。
----言之,理之,行之,救贖于惡性溝通中的父輩、老板、上級。
平等
不求高人一等,但求人人平等。隨時把握平等相待于內(nèi)心,隨時體察對方言語。如果發(fā)現(xiàn)對方陷入其固有的溝通惡性模式,當即提醒他。
----比如:我相信你是位正直的人,但我不喜歡你剛才的態(tài)度。
存疑
在溝通中,對溝通內(nèi)容的存疑是避免自己陷入惡性循環(huán)的萬靈丹。存疑不是“懷疑”,是為了給對方以澄清的機會。存疑的時間越短越好,條件允許最好是請對方馬上把事解釋清楚。